一张铺满,上头的墨迹还未干,石珫神魂归位,只见满纸重复二字,一笔一划的都是阮临。
他手腕一抖,最后一笔收势不稳,显得纠结而慌乱。
石珫抬眼看向外头。半扇窗迎着太阳,阮临坐在院子的角落,手捂住脸,不知在想着什么,却分明让人看出一丝落寞。
就如方才控制不住自己迁怒阮临一般,现在石珫同样控制不住自己感到后悔。
其实又关阮临什么事呢?石珫看着桌上的墨迹,甚至开始自我厌弃起来。
人生之路起起落落,其中波折何止一二。石珫明白,没有人能代替自己受过。无论遇到什么,只能自己咬牙挺着,要么被打倒,要么跨过去。
他其实都明白,但他就是无法不去怨怪阮临。
甚至于,当他看着天一点一点变亮时,面对着静默的房间时,在某个瞬间,石珫对于阮临,甚至失望到了恨的地步。
——
阮临走后没多久,宋何便与阮母道别,离开了阮家。
临走之前,宋何还是将自己想的说了出来:“如今京城多事,我会带着殿下在洛河村住上一段时间。我一介粗人,于学问上研究不深,自然无法对殿下有所帮助。夫人出身名门,才学江湖人人皆知,若是有时间,不知可否……”
“才疏学浅不值称赞。”阮母道,“殿下开蒙早,又聪慧过人,我不敢妄做人师。只是家中还有些书籍,若殿下有兴趣,直接过来看就好了。”
“夫人无需妄自菲薄,有您这句话,我便可对皇贵妃有所交待了。”
宋何得了阮母的应答,放下心来,“那便不叨扰了,告辞。”
阮母目送宋何离开,靠在门边轻轻叹了口气,喃喃道:“造化弄人,都是命。”
她出了会儿神,随后回到厨房。
那两个孩子还不知道如何了。阮母一边想着,一边开始准备午饭。
早上便没吃了,若是中午还不吃些东西,身体会受不了的。
她想着又有些感慨。无论如何,事虽难跨过,饭却还是要吃的。
年轻人总是遇着事总是觉得比天还大,但到了阮母这个时候便已经明白了。
人呐,只要不作践自己,就没有什么事过不去。
若是真的到了非要那种地步才能度过的时候,无论是撑着一口气死得其所,还是放弃抗争苟且偷生,都能理解。
就像她。若再年轻个十多岁,被许望如此算计背叛,不用阮闳怎样,她说什么都不会忍下这口气,就算最后棋差一着,她也绝不愿意软弱低头东躲西藏。
但现在的她却能够安安静静的待在这个偏远的小村庄里,低调而安分的生活,借助阮闳旧部的手一次又一次在许望的追踪下躲藏。甚至自己丈夫的死是如此的清晰深刻,她也没有野心去复仇。
她还有阮临,这让她变得谨小慎微不敢冒险。
更何况……她不敢想,已经将父亲的死归结于自身的阮临,若是又失去母亲,还能不能重新振作起来。
他已经太累了。自从阮闳离开,他就背上了枷锁,自己拷着自己不愿意解脱。
如果不是有所触动,阮母几乎从不主动回想那一天。
同样的夏天,那是四年前的今日。
阮临的生日自从离开慰灵宫便没有认真过过,如今好不容易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,这件事便不能再应付。
为了这个生辰,阮闳特意去镇上买了只肥美的鸡和一大堆食材,又带回来许多书送给阮临。
阮母在厨房忙了一上午,做了一桌的菜。
这几年他们在路上逃亡,一是怕被许望的人发现,二是事发突然没有准备,囊中羞涩,因此一路的食宿多有减省,夫妻俩嘴上不说,对于阮临心里其实一直都是很愧疚的。
十岁的生辰,按理说要大办。只是他们无法铺张设宴,一顿丰盛的饭菜已经是极限。
虽不比之前,但一家人在一起就已经满足。突然的变故让他们都学会了满足。
一切都是那么好。
她记得阮临那时还很小,一点点大,却很听话懂事,不吵不闹的,拿着一本书坐在院子里头就能过一个下午。
他是那么好的孩子。所以吃完饭后,当阮闳问他那件事时,他也是这副听话懂事的模样。
当时阮闳说的每一个字,不仅刻在了阮临的心里,同样也刻在她的记忆中。
她记得阮闳问阮临:“我有一事需要去做,但此事危险且艰难,你觉得该去吗?”
阮临当时是怎么回答的?
他笑着答道:“若父亲想去做,那就去吧。不用担心我和娘,我们相信你。”
阮临说相信父亲,于是阮闳当天下午便离开。
可阮闳再也没能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