……等等,貌似他活不成了,他儿子即将上位,他投胎前能不能托个梦给儿子?
文殊菩萨语气淡漠:“已作不失,未作不得。”
天然子一字一句念出来:“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”
“菩萨觉得?您占了饥荒时的粮食,是善?是恶?”
“无善无恶。我未曾食用那些粮食。”
事实上,他被绑起来扔进尸水中时,乌鸡国国王并未忘记把分与他的粮食拿回去了。
“我在说因果,你莫要牵扯其他。”
文殊想,金蝉子喝过孟婆汤后果然有所影响,现在他的思路居然没有被带跑偏!
“善因善果,恶因恶果,既无善恶,何来因果?”
“我无善恶,事无善恶,人有善恶。”
“人有善恶,只因你有善恶。你言语为难,方使他犯下恶行。
拘留孙佛时,有二比丘,多诸亲友,名闻利养。有众僧侣,起悭嫉心,妄言诽谤,口造恶业,于阿鼻地狱中赎业六百万年,于等活地狱中赎业四百万年,于黑绳地狱中赎业二百万年,于烧热地狱中赎业六百万年。统共,一千八百万年。”
拘留孙佛是第一位佛,金蝉子是释迦摩尼的二弟子,没有经历那段时间,他是听释迦摩尼讲法的时候知道的。
——所幸此事被记载进《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》中,不然天然子得暴露出他还有记忆的事情了。
天然子道:“菩萨,您是有意出恶言,是也不是?”
“我为度他成金身罗汉方……”
“您仅需要回答,是也不是。”
“是。”
“您的恶言导致他报复您。他破戒,有您一份因果,是也不是?”
“……是。”
“他犯戒事出有因,属开遮持犯,您却因此惩罚于他,殊不知亦是在惩罚您自己。 ”
“你言之有理,我确实该担一部分因果,可惩罚自己的说法,如何得来?”
文殊菩萨静静看着天然子,想看他会不会说出花来。
那边又窃窃私语起来。
当然,八戒不傻,他没忘记用法术传音。
不然阻拦师父忽悠……啊呸,教育菩萨,不说大师兄要敲他,他自己都要一头撞死在油亮的羊酪里。
“他居然承认自己担一部分的因果了诶!”
这绝对是被忽悠到思路跟着走了吧!
八戒尚记得之前文殊理直气壮说自己做的事情无关善恶呢,记得他特意把善恶和因果分开,所以他现在到底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承认了欠因果,便是承认了自己犯恶行啊!
“大概是因为金蝉子又偷换概念了。他没有针对文殊的考验说事,却又针对文殊的考验说事,他没有抨击文殊,说他,啊,你怎么可以考验人呢,你是在钓鱼执法,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。他不过是问文殊,是不是他的考验让那国君绑了他,文殊一想,还真是,觉得没什么不能承认的,然后……”
旁观者清,大鹦鹉捋了一通逻辑,变回小萝莉,摊手。
“然后,掉陷阱里了。”
讲清楚一点,这个看似合理,其实强盗的逻辑是这样的:
某人考科举落榜,回家被亲爹拿着柴火棒从前门抽到后院,没注意轻重,抽成重伤不治身亡,当爹的后悔莫及,寿终正寝后魂魄到地府,判官判他犯过杀戒,也就是误杀他儿子那一回。
当爹的说:我是犯了杀戒,然而如果没有科举考试,我儿子便不会落榜,我便不会打他,他便不会死,科举考试没有错,可是考试是因对不对?
判官:对。
当爹的:我打死我儿子是恶果对不对?
判官:没错。
当爹的:恶因才可以造成恶果对不对?
判官:你说的没毛病。
当爹的:好,科举考试是因,我儿子死去是恶果,那么科举考试占一部分恶因,没问题吧?
判官:仔细想想,似乎确实没有哪里不对。
尽管这故事和乌鸡国国王的事不能混为一谈,但那中心理念是相似的。
文殊,正是这般被忽悠走的 →_→
“众生皆为佛,你渡世人,何曾不是世人渡你。”
佛子梵音,一切声是佛声,一切色是佛色,一切相是佛相。
“菩萨,你执着于去‘渡’了。”
在你不见人间疮痍,不闻哀鸿遍野,不识众生皆苦时,已是过于执着,不能放下。
他垂首。
悯目。
“我佛,慈悲。”
咔——
文殊菩萨的赤色莲花台中央,裂出一条肉眼可见的长缝。
莲台映心,文殊的菩提心……
天地各方隐隐约约传出倒吸一口凉气的声音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众生平等:佛门的众生平等,其实不是我们理解的众生平等,而是指佛性平等,通俗点,就是,人人都可以成佛 →_→
例:
我不敢轻于汝等,汝等皆当成佛
——《法华经》
一切众生,皆有佛性,有佛性者,皆可做佛。
——《涅经》
*
已作不失,未作不得。
——《瑜伽师地论》
*
善恶之报,如影随形。
——《涅盘经》
*
开遮持犯:唔,就是指佛门偶尔允许犯戒。
以下是方便理解的例子
安住净戒律仪之菩萨,若见贪财之贼欲杀害众生,害诸大德、声闻、独觉、菩萨,造无间业,不忍见此恶贼死后受大苦,遂以怜悯之心断贼之命,以免其造无间业。由是因缘,于性戒无所违犯,且多生功德。
——《瑜伽师地论》
*
一切声是佛声,一切色是佛色
——《古尊宿语录》